會考.中國語文.卷二讀本問題
1
篇名 曹劌論戰
年份
題目重點
1994
(1) 「可以一戰」的原因(3%) (2) 在記述史事、描寫景象、刻劃人物、抒發感情四方面之取捨(3%)
1997
(1) 曹劌的身分(1%)、所處之時勢(1%)、忠貞愛國的性格(2%) (2) 敘事手法(4%):依事件先後次序、第三人稱、運用對話、
2000
有詳寫略寫、客觀記述不作主觀判斷 (1) 魯勝齊後,曹劌向莊公分析的作戰策略(4%) (2) 保民而王的意思(1%);魯莊公能否做到保民而王、原因(4%) (3) 運用對比寫人的 1 個例子(2%)
2
廉頗藺相如列傳
1996 1997
1999
(1) 藺相如舍人對於相如引車避匿一事的反應、相如的君子氣度(3%) 忠貞愛國和器量 國和器量寬宏的 寬宏的性格 性格(4%) (1) 藺相如的身分(1%)、所處之時勢(1%)、忠貞愛 (2) 敘事手法(4%):依事件先後次序、第三人稱、運用對話、
有詳寫略寫、客觀記述不作主觀判斷 從藺相如 相如「完 「完璧歸 璧歸趙」 趙」一事 一事看出 看出他是 他是個 個「不 「不惑」 惑」的知 的知者和 者和「不 「不懼」 懼」的勇 的勇者 者 (1) 從藺 (5%)
就繆賢推薦藺相如 薦藺相如一節, 一節,分析藺相 分析藺相如遭遇與 如遭遇與孔子 孔子「君子病 「君子病無能焉, 無能焉,不病 不病 (2) 就繆賢推 3
以畫為喻
1993
人之不己知也」是否相合(3%) (1) 用「以畫為喻」為題的含意(1%)、兩類圖比喻甚麼(2%) (2) 通過兩類圖的動機和條件所說明的道理(10%) (3) 將引文(4 個句子)排列成合理順序的段落和寫出段旨(4%)
1996
(1) 引文(6 段的首句),每段的主旨(6%)、作者說明事理的步驟(2%) 的和諧 諧」 和 「彷彿是 彿是超 超然不群 不群的 的人格的 格的象 象徵」 的例證 例證、 、 怎樣畫才 畫才可 可以 表 (2)「美的和
現出來(6%) (3) 引文(3 段的末句)的特色(3%) 1999
(1) 畫貓和畫鄉下老頭兒的條件的異同(3%) (2) 繪畫和寫作在「次序」和「程度」上相通之處(4%) (3) 用比喻說理的 1 項效果(2%)
2001
隨便畫貓 畫貓、 、 老頭兒的 老頭 兒的鬍子 鬍子、 、 跟人畫柏 跟人 畫柏樹、 樹、手心 手心相應 相應的畫 的畫貓等 貓等四例 四例與哪 與哪一類 一類 (1) 隨便 圖畫有關(2%);說明的繪畫條件(4%) (2) 老頭兒和柏樹令人產生的感興(2%);感興與寫作的關係(1%) (3) 論說時引用例證的好處(1%)「隨便畫貓」屬哪一種例證(1%)
4
敬業與樂業
1994
(1) 分析引文所述之敬業態度(6%) 趣味(4%)、說「 凡職業 趣味」的目的 (2) 職業的 業的趣味 、說「凡職 業都有趣味 」的目的(2%) (3) 分析引文的說話語氣(責備 、鼓勵)(3%)、指出句中 出句中加強 語氣的字詞 責備、 加強語氣的 字詞(2%)
1998
分析引文屬事例、語例或設 例(3%) 或設例 (1) 分析引文屬事例、語例 (2) 分析引文與「有業」、「敬業」、「樂業」之關係(6%) (3) 如何能從 能從職 業中領 、抒述己見 職業中 領略趣味(4%)、抒述己 見(2%) (4) 文章結尾 的優點(2%):首 :首尾呼 應、收結 有力、語 、語言親切 章結尾的 尾呼應、 收結有 言親切
2001
和寫作對象(1%)、文 、文章收結 的用意、抒述己見 體裁和寫作對象 章收結的用意、抒述己 見(2%) (1) 體裁 (2) 敬業的原因(2%)、怎樣才能做到敬業、 、怎樣才能做到敬業、舉 舉兩例證明(4%) (3) 據引文 引文指 出相同的論說技巧(對比)(2%);「 ;「境地 」的詞 性和意義 指出相同的論說技巧 境地」的 詞性和意 義(1%)
5
漢字的結構 漢字的
1995
的「六書 」次序的原因(3%) 班固的「 六書」次序的原因 (1) 用班固 別屬哪四 書,哪 些是造字 造字之法、用 字之法(4%) (2) 引文分 引文分別 屬哪四書 ,哪些 之法、用字 (3) 象形到形聲 的發展 是一大進 步的原因(3%) 形聲的發 展是一 大進步的原因 (4) 假借字 在上古普 通使用、 用、指 的原因(3%) 假借字在上 古普通 指事字佔數最少 字佔數最少的原因 (5) 獨體 和合體字 的分別 獨體和合 體字的分 別,各舉 1 例(2%) (6) 下列的 下列的字 屬哪一書 、心、忍 字屬哪一 書:刀、刃、心、 忍(2%) 1
1999
(1) 正確分析漢字形體結構的好處(2%) (2) 指出各字例屬「六書」哪一書(3%) (3) 象形字的局限(3%)
6
念奴嬌
1995
(1) 提及的歷史人物(0.5%)、用意(2%) (2) 怎樣表達對時間流逝的感情(2%) (3)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結構上的作用(2.5%)
1996
(1) 寫甚麼景、詠甚麼事、抒甚麼情(3%) (2) 分析引文中的借代手法(原意及借代意)(2%):檣櫓
1999
(1) 上片寫的赤璧之景(3%)、蘇軾寫這景時的感受(2%) (2) 舉出 1 例,說明酒與篇章內容的關係(2%) (3) 「滁人遊山盛況」對表達篇章內容的作用(2%)
7
一剪梅
8
青玉案
9
揚州慢
1996 1998 2000 2001 1996
(1) 寫甚麼景、詠甚麼事、抒甚麼情(3%) (1) 作者所抒的愁(1.5%)、是否能排解(1.5%) (1) 引原文舉例說明寫「冷寂之景」(2%)、對表達情懷的作用(2%) (1) 借甚麼景物抒發感情(4%)、引原文說明可否消除這些感情(2%) (1) 寫甚麼景、詠甚麼事、抒甚麼情(3%) (2) 分析引文中的借代手法(原意及借代意)(2%):蛾兒雪柳黃金縷
1998
(1) 借代、誇強手法(引原句作例)(2%) (2) 描寫熱鬧情況對表達主題的作用(2%)
2000 1994
(1) 引原文舉例說明寫「熱鬧之景」(2%)、對表達情懷的作用(2%) (1) 寫甚麼景、詠甚麼事、抒甚麼情(3%) (2) 表達情懷的手法(4%):今昔對比、借景抒情 (3) 「薺麥」、「豆蔻」、「紅藥」是否憑想像而寫(5%)
10
兵車行
1996
(1) 小序的作用(2%) (2) 分析引文中的借代手法(原意及借代意)(2%):胡馬
1998 2000
(1) 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3.5%) (1) 戰後荒涼之景(3%)、作者描寫這景象時的感受(1.5%) (2) 引文和諧優美,舉例說明音調上的特點(押韻)(1.5%)、修辭手法(1%)
1993
(1) 引詩句說明反映的社會現實(6%)、作者的思想感情(2%) (2) 引文(車轔轔……干雲霄)刻劃的對象(2%)、引例說明 2 種修辭手法(2%)
1996
(1) 「行人」與主題的關係(2.5%) (2) 引文(去時里正……敢生恨),這節隱含對戰禍批評的原因(3%)、
1998 1999
說明 1 處用對比的手法(2%) (1) 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3.5%) (1) 引原文說明杜甫對生男生女的看法(2%)、有這看法的原因(3%)、抒述己 見(1%) (2) 「君」有沒有實指對象;若有,對象是誰(1.5%) (3) 分析引文相同修辭法(誇張)(2%)
11
弔古戰場文
1994
(1) 對避免戰禍的意見(3%) (2) 在記述史事、描寫對象、刻劃人物、抒發感情四方面之取捨(4%) (3) 分析引文的修辭手法(4%)
1995
(1) 對主政者提出的意見(3%) (2) 分析引文的論點(3%) (3) 引文句式上的特點(2%):整齊、多用四字、押韻、用疊字 (4) 找出引文中的語氣助詞(2%):乎、兮
1996
(1) 「文教失宣」與「守在四夷」的關係(2.5%) (2) 分析引文借古諷今的含意(3%) (3) 分析引文的修辭手法(2%)
2000
(1) 作者目睹古戰場之景(3%)、描寫這景象時的感受(1.5%) (2) 引文和諧優美,舉例說明音調上的特點(押韻)(1.5%)、修辭手法(1%) 2
12
我看大明湖
1996
(1) 據引文分析作者的看法(6%) (2) 起筆方法(2%):從反面入手 (3) 文末表達的感情、為何有這感情(2.5%)
1998
(1) 透過描述山東人表達的主旨(3%) (2) 作者對湖水的實用價值的讚嘆(1.5%) (3) 引文的描寫對象和手法(2%):白描
2000
(1) 作者對首段貶大明湖的回應(3%) (2) 結尾的寄意(2%) (3) 引文屬甚麼類型的例子(1%):語例 (4) 引文點出大明湖的不同特徵(2%):安靜樸素、有用處
13
花潮
1996
(1) 根據引文分析作者的看法(3%) (2) 起筆方法(2%):直述 (3) 文末表達的感情、為何有這感情(2.5%)
1998
(1) 透過描述無數的賞花者表達的主旨(3%) (2) 引文的描寫對象、寫作手法(襯托)(2%)
2000
(1) 觸發作者觀賞海棠的事、賞花後對生活抒發的感受(4%) (2) 以「花潮」形容花的氣勢(4%) (3) 引文的描寫對象(海棠花)、寫作手法(反襯)(2%)
14
竹林深處人家
1994
(1) 作者、畫家、護林員對竹塢的看法(4%) (2) 引文的描寫對象、描寫手法(藉想像、比喻以助描寫)(2.5%)
1998
(1) 透過描述畫家表達的主旨(2%) (2) 引文的描寫對象、寫作手法(以問題引起懸念)(2%) (3) 作者對竹樹實用值的讚歎(1.5%)
2000
(1) 觸發作者回憶江南竹鄉的事、對竹鄉的感受(3%) (2) 以「竹浪」形容竹的氣勢(2%) (3) 引文的描寫對象(竹鄉/山村)、寫作手法(2%)
15
店舖
1994
(1) 古老店鋪的特色(3%)、附近環境(2%) (2) 作者對古老店鋪的感情(3%) (3) 引文的描寫對象(1%)、手法(白描/直接描繪)(1.5%)
1997
(1) 舉例說明古老店鋪的特點(6%) (2) 作者對店鋪的感情(3%) (3) 引文的描寫手法(白描/直接描繪)(1.5%)
2001
(1) 文章起首描寫人、車,各舉 1 例(2%)、例子給人的感覺(2%) (2) 對古老店鋪的名字、氣味、容器的看法(6%) (3) 舉 1 例和解說小攤檔「這並不等於它們就缺乏性格」的原因(2%) (4) 引文(末段)既寫古老店鋪亦寫現代店鋪的作用(2%)、作者對古老店鋪的
16
醉翁亭記
1994
感情(3%) (1) 歐陽修被貶官後的心情(1.5%) (2)「禽鳥之樂」和「太守之樂」指甚麼、 「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的意思(5%) (3) 舉例解說層層遞進的手法(6%)
1997
(1) 歐陽修如何得到與眾同樂的樂趣(4%) (2) 引原文(1%)解說山間四時的景色(4%)
1999
(1) 山間朝暮四時之景(3%)、歐陽修寫這景時的感受(1%) (2) 舉出 1 例,說明酒與篇章內容的關係(2%) (3) 「小喬初嫁」對表達篇章內容的作用(2%)
3
17 始得西山宴遊記
1994
(1) 作者貶官後的心情(1.5%) (2) 遊罷西山後心情的改變(3%) (3) 如何以襯托法帶出西山的景色(3%)
1996
(1) 體裁(0.5%) (2) 題目用「始得」二字的用意(1.5%) (3) 遊罷西山後心情的改變(3.5%) (4) 詞句運用(排比)、寫作手法(以步移法突出主題)(2%) (5) 分析引文的主觀感情、客觀描述(1%)
1998
(1) 如何側寫西山之特立(6%) (2) 引文與題目的關係(4%) (3) 據引文分析作者已無「惴慄」之感(3%) (4) 從引文中舉用情景交融的例子(2%) (5) 解釋字義(2%)
18
六國論
1995
(1) 對主政者提出的意見(2%)、跟時代背景的關係(1.5%) (2) 分析引文的論點(3%)
1997 1998
(1) 「以地事秦」的做法跟「小往大來」政策是否相似(2%) (1) 論述目的(1.5%) (2) 六國破滅與「不為」、「不能」的關係(2%) (3) 舉例說明兩項說理手法(下筆立論、運用對比)(4%)
2000
(1) 作者對「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回應(2%)、這起首方法的好處(1%) (2) 結尾的寄意(2%) (3) 引文屬甚麼類型的例子(2%):史例、設例 (4) 2 節引文在內容上兩處互相聯繫的地方(2%)
19
出師表
1997 1999 2001
(1) 諸葛亮的身分(1%)、所處之時勢(1%)、忠貞愛國和知人善用的性格(4%) (1) 就諸葛亮出的出身,分析諸葛亮的遭遇與孔子「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 之不己知也」是否相合(3%) (1) 體裁和寫作對象(1%) (2) 文章收結的用意、抒述己見(1%) (3) 舉 1 例說明諸葛亮敬業的表現(2%) (4) 據引文指出相同的論說技巧(對比)(2%);「頹廢」、 「恢弘」的詞性和意義 (2%)
20
范進中舉
1993
(1) 范進的遭遇(3%)、借以諷刺的對象(4%) (2) 范進知道自己中舉後的反應(1%)、想法(1%) (3) 敘述故事的人稱(第三人稱)(0.5%) (4) 分析篇章結構是否完整(1%)
1995
1998
(1) 范進生活艱難的情況(2%) (2) 分析胡屠戶在甚麼情況下說出引文的一番話(2%)、 舉引文中兩處語帶誇
張的地方(2%) (1) 體裁(1%)、敘事觀點(0.5%) (2) 說明「范進見報帖後的反應」、 「范進中舉後胡屠戶對他的評價」(4%)、分 析當中包含甚麼諷刺(2%) (3) 分析引文刻劃人物的手法(以行動刻劃)(1%)
2001
(1) 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錢財的態度(4%)、反映他的心態(2%) (2) 引文的相同的修辭手法(2%):誇張/比喻、其他修辭手法(2%)
4
21
孔乙己
1993
(1) 孔乙己的遭遇(3%)、借以諷刺的對象(4%) (2) 孔乙己被問及考不到秀才的反應(1%)、想法(1%) (3) 敘述故事的人稱(第一人稱)(0.5%) (4) 分析篇章結構是否完整(1%)
1995
1997
(1) 孔乙己注重體面、生活艱難、講究信用的情況(6%) (2) 分析 「孔乙己是這樣令人快活」 一句中哪些人如何得到快活(4%)、 心態如
何(1%) 是指哪兩件事(4%)、反映孔乙己怎樣的社會地 (1)「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 位(2%) (2) 孔乙己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心態(2%) (3) 掌櫃四次說「孔乙己欠十九個錢」,反映他的為人如何(2%) (4) 孔乙己最後出現時的外貌打扮(4%) (5) 作者為何安排孔乙己在寒冷的天氣下出現(1%)
人物對話、 以人物 結構嚴謹、 (6) 本篇所具備的小說的特點(2%):故事完整、 開展故事情節、有主線伏筆、以一特定環境開展故事情節、具有一個固 2000
定的敘事觀點 (1) 以小夥計為敘事者,對敘述孔乙己的事跡的 2 個好處(3%) (2) 短衣邦和長衫主顧光顧咸亨酒店的表現、反映的社會現象(3%) (3) 孔乙己可否歸入短衣邦或長衫主顧、抒述己見(2%) (4) 據引文,說明和解釋哪一節的說話風格與孔乙己的綽號有關(2%) (5) 引文的說話對象(2%)、有關事件的始末(5%)
22
請客
1994
(1) 作者對中國人喜歡請客的意見(2%) (2) 反語諷刺的手法(2%) (3) 採用「小往大來」政策會佔到甚麼便宜(5%)
1997
(1) 「小往大來」的意思(1%) (2) 請客對各種人的害處(3%)、造成的不良風氣(4%) (3) 對付請客風氣的辦法(2%)、抒述己見(2%) (4) 分析引文中引號的作用(1%) (5) 分析運用反語的句子(2%)
23
論仁.論君子
1993 1996
(1) 君子和小人在立心和行事的分別(8%) (1) 「安仁」、「利仁」、「害仁」、「成仁」的含義(6%)、其中提及的人(2%) (2) 文體形式的特點、引文(司馬牛問君子……何憂何懼)的意思(4%) (3) 「內省不疚」的含義
1999
(1)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意思(3%) (2) 諸葛亮和藺相如的遭遇跟孔子「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
看法是否相合(6%) (3) 詞性和意義(3%):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造次 24 齊桓晉文之事章
1993 1995
必於「是」 、 「為長者折枝」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屬甚麼 (1)「以羊易牛」 例證(3%)、說明甚麼道理(6%) (1) 據引文分析孟子和齊宣王的立場、想法(3%) (2) 孟子述行仁政,鋪排了甚麼論點(4%) (3) 行仁政的方法(4%) (4) 本篇的論說技巧(6%):措辭委婉、層層遞進、善用比喻、正反對比、善用
例證 1998
(1) 論述目的(1.5%) (2) 指出「不為」與「不能」的比喻(4%) 5
(3) 舉例說明 2 項說理手法(4%):層層遞進、運用對比 2000
(1) 保民而王的意思(1%) (2) 舉出和說明 1 個運用對比說理的例子(2%)
6
25
庖丁解牛
1997
(1) 3 種解手方法如何(5%)、何者取切合本篇主旨(3%) (2) 說理方法(6%):層層遞進、善用比喻、善用對比、善用寓言說理 (3) 解釋字義(3%)
2001
(1) 庖丁「為之躊躇滿志」的原因(4%) (2) 據首段說明莊子的養生之道(3%)、陶潛是否得莊子養生之道(2%) (3) 2 節引文用了相同修辭手法來增加節奏感、舉例(2%):對偶
26
歸去來辭並序
1993
(1) 序的作用(2%)、享受到怎樣的田園生活樂趣(8%) (2) 引文(舟遙遙……之熹微),2 種抒情法描述其雀躍和企盼的心情(3%) (3) 引文(已矣乎……復奚疑),表現作者的人生態度(4%)
1997 1999
(1) 陶潛如何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6%) (1) 「序」對「辭」的內容的作用(2%) (2) 陶潛為官的原因(4%)、求官和辭官前後有否矛盾、抒述己見(2%) (3) 引文寫的景和情的關連(2%)
2001
(1) 陶潛「順心」的原因(3%) (2) 據引文(木欣欣以向榮……帝鄉不可期)說明陶潛的人生觀(3%)、陶潛是
否得莊子養生之道(2%) (3) 2 節引文用了相同修辭手法來增加節奏感、舉例(2%):對偶 27
將進酒
1995
(1) 提及的歷史人物(0.5%)、用意(2%) (2) 怎樣表達對時間流逝的感情(2%)
1998 1999
(1) 作者所抒的愁(1.5%)、是否能排解(1.5%) (1) 三種李白對飲酒的不同看法(6%) (2) 「君」有沒有實指對象;若有,對象是誰(1.5%) (3) 分析引文相同修辭法(誇張)(2%)
2001
(1) 李白對才華的看法(3%) (2) 李白對錢財的態度,舉 2 例證明(4%) (3) 引文的相同的修辭手法(2%):誇張/比喻、其他修辭手法(2%)
28
我和我的唐山
1993
(1) 寫作體裁(1%)、記述上的角色(2%) (2) 寫作動機(2%)、寄託(2%) (3) 四節引文記述的重點(6%)、作者的感情(4%)
1994 1996
(1) 天災、作者的身分、心願(4%) (1) 體裁(0.5%) (2) 題目用「我的唐山」的原因(1.5%) (3) 作者重訪唐山後的心境變化(3.5%) (4) 詞句運用(排比)、寫作手法(以步移法突出主題)(2%) (5) 分析引文的主觀感情、客觀描述(1%)
1999
(1) 舉 2 個例子說明對照出「死去」與「活著」的不幸(6%) (2) 借老白楊、老柳樹抒發的感情(4%) (3) 據引文(寫燃掛鞭和煙花、寫燈火和燈光)的寫景方法的不同(2%) (4) 引文「極為複雜的情緒」和「真正的人間的氣息」指甚麼(4%) (5) 標點符號、作用(1%):冒號
2001
(1) 篇末表明作者的心願(2%) (2) 舉 1 例說明作者對死去與活著的看法(4%) (3) 引文營造的氣氛(1%)、抒發作者的感情(2%) (4) 標點符號、作用(2%):破折號
7
29
驀然回首
1995
(1) 文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3%) (2) 三個時期對作者創作小說歷程的影響(中學、台大外文系、在愛我華作家
工作室深造)(8%) (3) 找出引文中表達主要意思的句子(4%) (4) 分析兩段描寫母親的句子的寫法(詳寫、略寫)(2%) 1998
(1) 體裁(1%)、敘事觀點(0.5%) (2) 說明白先勇 「和老央相處」 、 「重考大學」 的情況(4%),並分析二者與白先
勇創作歷程的關係(2%) (3) 分析引文刻劃人物的手法(以比喻/襯托刻劃)(1%) 30
也許
1997
(1) 描寫對象(1%)、抒發的感情(4%) (2) 分析引文的描寫手法(以想像、對比作描寫)(1.5%)
2001
(1) 作者的心願(1%) (2) 引詩句析述作者對死去和活著的看法(2%) (3) 引文營造的氣氛(1%)、抒發作者的感情(2%)
31
再別康橋
32 聽陳蕾士的琴箏
1995
(1) 作者怎樣抒發對康橋不捨之情(3%) (2) 引文(首節和末節),在結構上的作用(2.5%)
1999
(1) 詩句開首對整篇結構和詩題有甚麼作用(2%) (2) 「船」和「潭水」和作者的情懷的關連(2%)
1993
(1) 引文刻劃的對象(2%)及其變化(1.5%) (2) 分析引文的寫作手法(比喻/象徵/通感)(1.5%)
2000
(1) 引文所描寫的琴音變化(4%) (2) 指出 3 種和舉例說明引文描寫琴音所用的不同的感覺(3%) (3) 舉 1 處相關描寫說明指法有舒緩、有急促(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