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線的比較與應用
縫線的比較與應用 *陳軒弘 **林怡君 ***賴玉玲 ****陳恆理 牙科臨床上使用多種不同縫線,依來源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合成,依吸收性可分為可 吸收與不可吸收,依結構可分為單股線與多股線。不同縫線的張力、硬度、線結穩定度 及組織發炎反應性可能不同。人工合成縫線相較於天然縫線,一般具較大張力及較少組 織發炎反應。單股縫線相較於多股縫線,雖然其表面光滑不容易造成組織的傷害與細 菌堆積,但常具高硬度而不利於縫線的操作與打結。目前仍未有合適所有應用之理想縫 線,臨床上應依周圍組織形態、縫線置放時間及手術的特殊需求,選擇適當的縫線,以 獲致良好之組織癒合。 關鍵詞:縫線材料、組織發炎、張力、硬度。
前言 縫線用來關閉因為手術或是創傷所造 成的傷口,可以促進傷口的一級癒合、控 制傷口出血、結紮血管以及固定口腔翻瓣 手術的游離皮瓣。1早期的縫線取自改良的 動物腸衣纖維一直到1930年代的羊腸線,2 隨著技術進步也從天然的縫線逐漸發展人 工合成的材料。口腔環境不同於身體其他 部位的組織,口腔內隨時有唾液及細菌的 存在,周邊黏膜組織的血管密度很高,此 外傷口縫合處的周圍,組織常常因咀嚼、 吞嚥、發音便會有活動的現象,3因此牙醫 師對於牙科縫線的選擇與應用必須要清楚 了解。
縫線的分類 適合口內縫合的縫線有很多種類,4,5,6 以下分別敘述: 縫線的大小與長度 關於縫線的大小,大部分是依據 美國國家藥典認可標準(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作分類,早期是從1+、2+ 、3+由小到大至6+,隨著編織技術進步縫
線製作可以越來越細,因此現在通用的為 1-0、2-0、3-0由大到小至11-0,越多個0代 表縫線越細。一般牙科手術常用的縫線大 小為3-0與4-0。縫線為了操作方便設計了許 多不同的長度,從18英吋(45厘米)、24英吋 (61厘米)至30英吋(75厘米)不等。對於牙科 手術較方便操作的長度為18英吋(45厘米)與 27英吋(70厘米)。 縫線的來源與吸收性 縫線依照來源可以分為天然與人工合 成,依照吸收性則是可分為可吸收與不可 吸收(表一)。天然縫線中屬於可吸收的有 羊腸線(plain catgut)與鉻腸線(chromic gut) ,不可吸收的則有絲線(silk)與棉線(cotton) 。合成縫線中屬於可吸收的有聚乙醇酸 (polyglycolic acid),Dexon屬於此類之縫線。 聚乙醇乳酸(poly-lactide-co-glycolide)則是除 了乙醇酸外另外加入乳酸,且乙醇酸與乳 酸的比例大約是1:9,因此又稱為polyglactin 910,常見的商品為Vicryl。7不可吸收的則 是尼龍線(nylon)分別有Nurolon、Surgilon 及Ethilon等商品;聚酯纖維(polyester)有 Mersilene、Tycron及Dacron等商品;聚乙 烯(polyethylene)有Ethibond以及Dermalene等 商品;聚丙烯(polypropylene)有Prolene等商
*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兼任教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兼任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助理教授 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特約主治醫師
34
牙醫學雜誌(J Dent Sci)30-1:34-41,2010
品;聚二氧六環酮(polydioxanone) 有PDS 等商品;聚四氟乙烯(e-PTFE)就是常用的 Gore-tex縫線。關於可吸收縫線的吸收速 率,學者們歸納出概略的時間:2,7其中天然 的羊腸線可以作用的時間最短,大約7~10 天開始吸收,60~90天會完全吸收;加了鉻 的鉻腸線可以延長作用時間,大約21~28天 開始吸收,90天會完全吸收。合成縫線方 面,Dexon與Vicryl大約都是40天開始吸收, 不過其中Dexon可以維持的時間較長,超過 120天才會完全吸收,而Vicryl則是超過70天 就完全吸收了(表二)。 縫線的結構 縫線的結構可以分為單股線與多股 線。屬於單股線的有尼龍線、聚丙烯以及 Gore-tex;屬於多股線的有絲線、聚酯纖 維、羊腸線、Dexon以及Vicryl(表三)。 縫線有許多不同的分類供牙醫師在臨 床上選擇與使用,學者提出所謂最理想化 的縫線,8應該具備:與組織間只能有輕 微的發炎反應、可以抵抗感染、縫合後可 維持傷口適當大小的張力、縫合或打結時 必須好操作及可以維持縫合後線結的穩固 性。不過,至今還沒有一種縫線在臨床上 可以符合最理想化縫線的所有條件,也因 此牙醫師臨床上依據不同的考量應該要選 擇最適合的縫線。以下將比較縫線的不同 特性。
縫線對組織的發炎反應 1970年Wallace等學者比較絲線與可吸收 縫線之間對組織的發炎反應。9選取52位即 將接受手術拔除下顎阻生第三大臼齒的患 者,在下顎兩側區域手術前3天、5天、7天 與14天先以絲線、Dexon、羊腸線及鉻腸線 先作縫合,各別追蹤3~14天後,在手術的 過程將組織與縫線取下作組織切片,切片 主要是觀察細胞的數量,包括單核球、嗜 中性球、嗜伊紅性球、淋巴球、纖維母細 胞及巨大細胞,接著再看組織發炎反應的 密度以及深度。結果顯示,絲線在第5~7天 的發炎反應最為嚴重,Dexon在整個實驗期 間內都是屬於較輕微的發炎反應,羊腸線
或是鉻腸線與組織的發炎反應主要都發生 在縫線開始吸收時的前後,羊腸線大約在 3~5天,而鉻腸線因為較晚吸收因此發炎反 應較明顯的時間則是在7~14天。 1972年Lilly等學者比較縫線的結構 對於組織發炎反應的影響。10選擇了尼龍 線、Dexon、鉻腸線以及絲線來作比較, 其中除了尼龍線的結構是單股線之外,其 餘三種都是多股線,將縫線縫合在狗的口 腔黏膜。總共追蹤了10天,由組織切片來 觀察縫線引發的組織反應,探討各種縫線 發炎細胞的種類、密度以及發炎區域的寬 度。實驗的結果發現,屬於單股線的尼龍 線的輕、中、重度發炎各佔67%、27%以 及6%。多股線的Dexon從輕微、中度到嚴 重發炎反應的比例為42%、37%、21%,鉻 腸線分別為36%、46%、18%,絲線分別為 16%、30%、54%。Lily等學者認為縫線的結 構會影響發炎反應的嚴重性,其中多股線 比單股線有較嚴重的反應。10-13除了結構之 外,其中天然的縫線也會比人工合成的縫 線有較嚴重的發炎反應。14,15 縫線在口腔內對於組織本身就是一個 外來的物質,各種縫線對組織都易引起異 物反應。除了材料本身外,縫線上面細菌 的附著對於發炎反應的輕重也有影響。16多 股線因為縫線表面間隙較多,容易有較多 的細菌附著。17此外縫線打結後如果線結太 大或是留下太長的線頭,也會增加細菌的 附著。 如果縫線在口內的時間過長,例如絲 線超過七天以上才拆線,常常可以看到線 自組織穿出處有化膿,已經變成縫線膿瘍 (stitch abscess)的感染。18以上描述的這些狀 況,都會加劇發炎反應的嚴重性。
35
縫線的比較與應用
縫線的物理性質 縫線在力學操作上的特性,可以表現 在張力(tensile strength)、硬度(stiffness)及線 結的穩定性(knot security),以下分別敘述: 縫線的張力 縫線張力代表縫線可以抵抗因受力而 變形或是斷裂的能力。尤其在口內縫線要 能維持傷口癒合形成足夠張力前的力量, 也必須要能承受將皮瓣關閉時,皮瓣外扯 的力量。研究上測量縫線的張力常利用張 力測量儀器(tensiometer)固定縫線的兩端, 然後從儀器的一端慢慢對縫線施加力量, 接著記錄下縫線或是線結斷裂前儀器所標 示的最大力量,縫線的張力便是此力量與 縫線截面積的比值。19 1970年Hermann等學者19比較天然與人工 合成縫線之間張力的大小,其中天然的縫 線有絲線、棉線、羊腸線,人工合成縫線 則有尼龍線、Dacron以及Dexon。用張力測 量計測量各種縫線的張力大小依序為Dacron 103.3、Dexon 97.8、尼龍線 72.2、絲線 57.0 、棉線47.7及羊腸線45.9公斤/毫米平方。其 中可以發現,人工合成的縫線張力都比天 然的縫線還大。張力最大的是聚酯纖維類 的Dacron,而合成的可吸收縫線Dexon的張 力已經相當接近Dacron。 1973年Hermann等學者則是研究縫線 縫合後張力的改變。20其在40隻老鼠各以 Dacron、絲線、棉線、Dexon、羊腸線、 以及鉻腸線縫合皮下組織,測試從縫合後 3天、7天、10天以及14天各縫線張力的變 化。結果顯示縫線張力都會隨縫合時間的 加長而減少。聚酯纖維Dacron減少的程度 較低,合成的可吸收縫線Dexon儘管初期有 僅次於Dacron的張力,但是14天的作用時間 張力減少的幅度很大,甚至低於棉線及絲 線,因此臨床上必須注意縫線初期的張力 也許很高,但有可能作用時間過長造成張 力減少、縫線變鬆等情形。吸收速率較快 的天然可吸收縫線例如鉻腸線或是羊腸線 可能在14天後失去本身的張力。
36
2009年Vasantha等學者比較不同大小的 縫線對於張力的影響。21分別選取4-0以及 5-0的鉻腸線(CG)、聚乙醇乳酸(PG)以及先 用紫外光照射處理過會加快水解吸收的快 速吸收型聚乙醇乳酸(PG-FA),分別浸泡 在1:1人體唾液與血清的混合液中,以張力 測量計測量各縫線從浸泡前、浸泡後一小 時、浸泡後一天及浸泡後十四天的張力大 小。結果發現,三種縫線張力的改變無論 是4-0或5-0都有相似的類型,但是4-0比5-0 的縫線有較大的張力。 綜合以上得知人工合成的縫線會比天 然的縫線有較大的張力,而且幾乎所有種 類的縫線縫合後隨著時間的增加張力都會 逐漸減少。22,23較粗的縫線具較大的張力, 臨床上縫合時,如果遇到翻瓣關閉的距離 比較大或是翻瓣較厚實,如上顎腭側的翻 瓣張力較大時,建議選擇比較粗的縫線。 縫線的硬度 關閉組織傷口時要將縫線打結,打結 的時候會將縫線的線段作彎曲的動作。縫 線的硬度會影響到特定長度的線段要彎曲 到某個角度所需要的力量,因此,硬度越 高的縫線,不論在操作上或打結上都會比 較困難。24影響縫線硬度除了縫線的種類 之外,縫線的粗細以及縫線的結構也有相 關。25 材料的硬度在研究上常是利用物體抵 抗變形的能力來作測量。施予物體變形的 方式有:彎折物體、延展物體及壓縮物 體。彎折物體的測量方式比較可以模擬 臨床上縫線打結或操作的動作,因此常會 利用此類的硬度側量儀器,去測量固定長 度的縫線彎折到某一固定角度所需要的力 量,再利用公式換算計算縫線的硬度大 小。26 1989年Chu與Kizil研究不同粗細的縫線 與硬度之間的關係,25利用硬度測量儀器探 討聚丙烯Prolene、聚二氧六環酮PDS、聚四 氟乙烯Gore-tex 不同粗細之縫線硬度。結果 發現2-0的Prolene儀器數值為11.5公斤重/釐 米平方,大約是1-0 Prolene測量數值26公斤
牙醫學雜誌(J Dent Sci)30-1:34-41,2010
重/釐米平方的一半,5-0的Prolene為1公斤 重/釐米平方大約只剩下1-0 Prolene的百分 之四,不同大小的Prolene與硬度的關係有 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雖然PDS以及Gore-tex 此兩類縫線各種粗細縫線之硬度在統計上 沒有顯著差異,但大致上比較粗的縫線會 有比較高的硬度。此外,1989年Chu與Kizil 也比較了不同結構的縫線與硬度之間的關 係。25其中鉻腸線、Prolene及Gore-tex屬於 單股線,尼龍線Nurolon、Vicryl、絲線及 Dexon則是屬於多股線。利用儀器測量出來 的硬度大小,依序分別為鉻腸線 2.72×104 、Prolene 2.03×104、Nurolon 7.25×102 、Vicryl 3.21×102、絲線 2.06×102、Dexon 1.15×102以及Gore-tex 4.70×101 公斤重/釐米 平方。實驗的結果指出,除了Gore-tex以 外,單股線的硬度都比多股線還大。學者 認為Gore-tex是因為縫線本身約有百分之五 十的孔洞結構,因此即使是單股線,本身 卻有很低的硬度。
鬆的情形較為嚴重。結果發現,絲線在第 七天時量測的距離是2.86毫米,與Gore-tex 0.91毫米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學者因而認 為臨床上,絲線不適合用在傷口癒合時間 可能會超過七天的手術。
牙科常用縫線臨床上的選擇與考量 絲線 外科醫師選擇縫線材料常常是依據本 身經驗、技術以及縫線的操作是否簡單良 好,習慣用的縫線不一定會符合縫線最好 的特性。許多醫師偏好使用絲線,因為絲 線容易打結而且在價格上很便宜。但絲線 在口內潮濕的環境,縫線張力會隨作用時 間減少,線結亦可能會變鬆,此線易引起 組織發炎與細菌堆積引發感染的特性。30絲 線只適合運用在五至七天內拆線的手術, 例如唇部切片、齒槽骨整形術或翻瓣拔牙 手術。
線結的穩定性 尼龍線 縫線打結後線結必須要穩固,才能確 保傷口癒合的過程中縫線可以提供穩定的 張力,一旦線結提早鬆脫,勢必會影響傷 口癒合的情形。Rodeheaver等學者認為一個 穩固的線結必須在受力的過程中滑動的量 小於3毫米且不能斷裂。27,28因此學者認為打 的線結如果穩固,剪斷縫線後只需要留下 約3毫米長的線段,留太長容易造成細菌附 著等傷口感染的問題,但是臨床上還是必 須視狀況決定,如果縫線的性質是屬於高 度記憶性,也就是變形後很容易恢復原本 的形狀,那打結後線段可能就要留長一點 或是打結時多打一兩圈。 2005年Leknes等學者比較絲線與Gore-tex 縫線線結穩定性的關係。29利用12位即將 接受牙周手術治療的患者,分別在手術前 七天與十天在下顎兩側以絲線及Gore-tex縫 合,每位患者兩種不同縫線打結的位置都 與牙齒的齒間乳突最高處有固定的距離。 絲線及Gore-tex在口內作用七天與十天後, 手術當天評估的方法是利用牙周探針來測 量縫線線結鬆脫後,線結對於齒間乳突 距離長度的變化,長度越大則表示縫線變
尼龍線市面上有許多商品例如 Ethilon、Nurolon及Surgilon等,但是大部分 仍然多以單股線為主,除了價格便宜、有 足夠的張力與彈性之外,尼龍線最大的優 點就是引起組織發炎反應的程度很低,14所 以過去常常會被應用在皮膚以及身體美觀 區域,只是近年來合成的縫線例如Vicryl或 是Dexon引起組織發炎程度輕微,加上尼龍 線的缺點是材料本身具有高度記憶性,縫 線彎折後容易恢復原本的狀態,不容易把 線結打得很緊,臨床上打結會需要至少三 至四圈,因此尼龍線近年來也並非是為了 避免組織發炎反應的唯一選擇。 聚乙醇酸(Dexon) 1970年代開始研發出來的聚乙醇酸 (polyglycolic acid),就是臨床上常用的人 工合成可吸收縫線Dexon,有良好的縫線 張力,大部分是多股線的結構,因此操作 算容易。由於是可吸收縫線,常常應用於 關閉皮下組織等傷口,然而其線結容易鬆 開,縫合時要多打幾個結。
37
縫線的比較與應用
有置放牙周再生膜與骨粉等的引導組織再 生、引導骨再生或是植牙的手術。
聚乙醇乳酸(Vicryl) 在聚乙醇酸內加入乳酸的聚乙醇乳酸 (poly-lactide-co-glycolide),商品名為Vicryl, 與Dexon一樣都屬於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縫 線,比Dexon晚幾年研發出來,但是特性與 優點都可以媲美Dexon,線結穩定性高, 適合運用於需至十四天以後才能拆線的手 術,例如黏膜牙齦手術及牙周再生手術 等。 聚四氟乙烯(Gore-tex) 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有高度的組織生物相容性, 雖然是單股線,但因為本身結構有超過百 分之五十的高度孔洞性,縫線不會因為太 硬而不好操作或打結,也因為是單股線的 關係,平滑的表面也不容易堆積細菌。但 是Gore-tex縫線價格昂貴,打結時要注意打 第一圈後縫線兩端要拉緊因為線結常常要 打第二圈以上才可以打緊,目前常應用在
結論 縫線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可以提供 臨床上選擇。以縫線的來源來說,人工合 成的材料比起天然的縫線會有較低組織發 炎的機會,縫線的張力也會比較大,另外 在體內被吸收的時間可以維持較久。 天然縫線一般價格比較便宜。以縫線 的結構來說,單股線因為表面較平滑,所 以縫合時縫線穿過組織時比較不會造成組 織的傷害,也因為表面間隙少,所以較不 會有細菌堆積,只不過除了Gore-tex之外的 單股線硬度都比多股線還高,操作上或是 打結較不便利。多股線則是好操作以及打 結。臨床上需針對縫線的特性,視縫合的 組織形態、位置與手術的需求,以及維持 傷口張力的時間選擇適當的縫線,以達到 理想的傷口癒合。
表二:可吸收縫線的吸收速率
表一:縫線的種類 可吸收 天然 不可吸收 可吸收
羊腸線
縫線種類
開始吸收
完成吸收
鉻腸線
羊腸線
7-10 天
60-90 天
絲線
鉻腸線
21-28 天
90 天
棉線
Dexon
40 天
大於120 天
聚乙醇酸線(Dexon)
Vicryl
40 天
大於70 天
聚乙醇乳酸線(Vicryl) 尼龍線(Nurolon, Surgilon, Ethilon) 聚酯纖維線(Mersilene, Tycron, Dacron)
合成 不可吸收
聚乙烯線(Ethibond, Dermalene)
表三:縫線的結構 尼龍線 單股線
Gore-tex
聚丙烯線(Prolene)
絲線
聚二氧六環酮線(PDS) 聚四氟乙烯線(Gore-tex)
聚丙烯線
聚酯纖維線 多股線
羊腸線 Dexon Vicryl
38
牙醫學雜誌(J Dent Sci)30-1:34-41,2010
參考資料 1. Yaltirik M, Dedeoglu K, Bilgic B, Koray M, Ersev H, Issever H, Dulger O and Soley S: Comparison of four different suture materials in soft tissues of rats. Oral Diseases 9(6):284-286, 2003. 2. Laufman H and Rubel T: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s. Surg Gynecol Obstet 145(4):597-608, 1977. 3. Castelli WA, Nasjleti CE, Caffesse RE and Diaz-Perez R: Gingival response to silk, cotton, and nylon suture materials.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45(2):179-185, 1978. 4. Kruger GO: Sutures and suturing. J Periodontol 39(1):47, 1968. 5. Macht SD and Krizek TJ: Sutures and suturing- current concepts. J Oral Surg 36(9):710-712, 1978. 6. Moore RL and Hill M: Suturing techniques for periodontal plastic surgery. Periodontol 2000 11:103-111, 1996. 7. Craig PH, Williams JA, Davis KW, Magoun AD, Levy AJ, Bogdansky S and Jones JP, Jr.: A biologic comparison of polyglactin 910 and polyglycolic acid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s. Surg Gynecol Obstet 141(1):1-10, 1975. 8. Eilbert JB, Binder P, Mckinney PW, Beal JM and Conn J, Jr: Polyglycolic acid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s. Am J Surg 121(5):561-565, 1971. 9. Wallace WR, Maxwell GR and Cavalaris CJ: Comparison of polyglycolic acid suture to black silk, chromic, and plain catgut in human oral tissues. J Oral Surg 28(10):739-746, 1970. 10. Lilly GE, Cutcher JL, Jones JC and Armstrong JH: Reaction of oral tissues to suture materials. IV.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33(1):152-157, 1972. 11. Lilly GE: Reaction of oral tissues to suture materials.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26(1):128133, 1968. 12. Lilly GE, Armstrong JH and Cutcher JL: Reaction of oral tissues to suture materials. Part II.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26(4):592-599, 1968. 13. Lilly GE, Armstrong JH and Cutcher JL: Reaction of oral tissues to suture materials. Part III.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28(3):432-438, 1969. 14. Postlethwait RW: Long-term comparative study of nonabsorbable sutures. Ann Surg 171(6):892897, 1970. 15. Postlethwait RW, Willigan DA and Ulin AW: Human tissue reaction to sutures. Ann Surg 181(2):144-150, 1975. 16. Banche G, Roana J, Mandras N, Amasio M, Gallesio C, Allizond V, Angeretti A, Tullio V and Cuffini AM: Microbial adherence on various intraoral suture materia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dental surgery. J Oral Maxillofac Surg 65(8):1503-1507, 2007. 17. Edlich RF, Panek PH, Rodeheaver GT, Turnbull VG, Kurtz LD and Edgerton M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figuration of su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rgical infection. Ann Surg 177(6):679688, 1973. 18. Leknes KN, Selvig KA, Boe OE, Wikesjo UM: Tissue reactions to suture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J Clin Periodontol 32(2):130-138, 2005. 19. Hermann JB, Kelly RJ and Higgins GA: Polyglycolic acid sutures.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absorbable suture material. Arch Surg 100(4):486-490, 1970. 20. Hermann JB: Changes in tensile strength and knot security of surgical sutures in vivo. Arch Surg 106(5):707-710, 1973. 21. Vasanthan A, Satheesh K, Hoopes W, Lucaci P, Williams K and Rapley J: Comparing suture strength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a novel in vitro study. J Periodontol 80(4):618-624, 2009.
39
縫線的比較與應用
22. Greenwald D, Shumway S, Albear P and Gottlieb L: 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10 suture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in vivo incubation. J Surg Res 56(4):372-377, 1994. 23. Chung E, McPherson N and Grant A: Tensile strength of absorbable suture materials: in vitro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pH and bacteria. J Surg Educ 66(4):208-211, 2009. 24. Rodeheaver GT, Thacker JG, Owen J, Strauss M, Masterson T and Edlich RF: Knotting and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ated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s. J Surg Res 35(6):525-530, 1983. 25. Chu CC and Kizil Z: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tiffness of commercial suture materials. Surg Gynecol Obstet 168(3):233-238, 1989. 26. Rodeheaver GT, Powell TA, Thacker JG and Edlich RF: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monofilament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s. Am J Surg 154(5):544-547, 1987. 27. Rodeheaver GT, Thacker JG and Edlich RF: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polyglycolic acid and polyglactin 910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s. Surg Gynecol Obstet 153(6):835-841, 1981. 28. Thacker JG, Rodeheaver G, Kurtz L, Edgerton MT and Edlich RF: Mecahnical performance of sutures in surgery. Am J Surg 133(6):713-715, 1977. 29. Leknes KN, Roynstrand IT and Selvig KA: Human gingival tissue reactions to silk and expanded polytetrafuoroethylene sutures. J Periodontol 76(1):34-42, 2005. 30. Racey GL, Wallace WR, Cavalaris CJ and Marquard JV: Comparison of a polyglycolic-polylactic acid suture to black silk and plain catgut in human oral tissues. J Oral Surg 36(10):766-770, 1978.
40
牙醫學雜誌(J Dent Sci)30-1:34-41,2010
Comparison and Applications of Suture Materials Hsuan-hung Chen,
Yi-chun Lin,
Yu-lin Lai,
Hen-li Chen
Division of Endodontics and Periodontology,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School of Dentistry,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Many kinds of suture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in dentistry. 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natural and synthetic by origin of materials; absorbable or non-absorbable by absorbability; monofilament or multifilament by configuration. Various suture materials may differ in tensile strength, stiffness, knot security and tissue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thetic suture materials usually have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and induce less tissue inflammation than the natural suture materials. When compared to the multifilament suture materials, monofilament suture materials possess a smooth surface which results in less tissue trauma and bacterial deposition. However, the higher stiffness of monofilament suture is unfavorable for handling and knotting. No ideal suture materials suitable for all applications exist. In order to achieve proper tissue healing, suture materials should be selected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of surrounding tissue, duration of suture placement and specific surgical needs. Key words: suture materials, tissue reactions, tensile strength, stiffness.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