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思
1
本論文試圖從旅遊文化的角度出發,以「古蹟旅遊」為主軸,再置入台灣菁桐 作分析文本,藉此探討觀光凝視、古蹟旅遊與後殖民空間之間的關係。 本文第一部份將以 John Urry 的理論來說明觀光產業符號化和商品化的特質, 並以此說明古蹟旅遊於後現代社會興起的原因。第二部份則以台灣菁桐為文 本,引用 Homi K. Bhabha 的後殖民理論來剖析後殖民空間與懷舊觀光兩者關 係的雜揉性,進一歩探討台灣政府如何在這個充滿矛盾 (ambivalence)、擬仿 、擬 仿 (mimicry) 和文化混雜 (hybridity) 的後殖民場域中,以懷舊的想像操作古蹟觀 光業。
:旅遊 :旅 遊 (travel) 、文化觀光 (cultural tourism)、古蹟觀光 (heritage tourism)、觀光凝視 (tourist gaze)、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文化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 後 殖 民 (post-colonialism) 、 懷 舊 (nostalgia) 、菁桐 (Jingtung, Jingtong)
1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學系碩士生,電郵:
[email protected]。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2010 年 5 月。http://www.irischeung.com/paper/travel.pdf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一.
前言 旅遊符號化與商品化
:
二十一世紀以後,旅遊業與後現代消費文化 (consumption) 之結合已經是必然 趨勢。根據英國社會學者 John Urry (約翰.厄里) (約翰.厄里) 於其兩部著作《觀光客的 凝視》(The Tourist Gaze, 1990) 與《消費地方》(Consuming Place, 1995) 的論 述,全球旅遊業的生產與消費模式都往後福特(post-fordist) 的方向移動,遂 帶動符號化旅遊的發展。後福特主義 (post-Fordism) 強調彈性 (flexibility) 、 「利基市場」(niche market) 和目標性行銷(target marketing)。後福特時代 的產品由消費者而非生產者導向,Urry 認為傳統的大眾 (mass tourism) 和套裝 旅遊 (package tour)已不合時宜,現今「後現代旅客」 (post-tourist) 2 追求較 「個人化和獨特性」的商品,此轉變意味著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係的逆轉,觀光 業的生產由消費者(旅客)作市場主導。S. Britton 就指出觀光與資本主義的關 係乃在於專門化 (specialization) 、差異化 (differentiation) 、認同 (identity)三 者之間的關係,觀光體驗吸引著觀光客的凝視,成為繼續觀光消費的理由 (Britton, 1991) 。 後現代旅客與符號化旅遊可謂有著同生的關係。在這個到處都充斥著如 Jean Baudrillard(布希亞)所言的「商品 - 符號」 符號 」(commodity-sign) 的後現代消費 社會,旅遊文化也無可避免地變得商品化、廣告化、市場化──旅遊變得「符 號化」。旅遊意義的建構往往是在旅程開展之前,而非旅遊之後。在建構觀光 符號的過程中,旅遊景點的文化、景觀和事物都被轉移成媒體文本和符號,化 成影像、照片、月曆、明信片等客體,再經由各大媒體作廣泛流傳及再生產。 由是,旅遊景點變成了大眾媒體和觀光仲介 (travel agency) 建構出來的凝視符 號,而觀光者則透過中介 (mediated) 生產出來的符號來「認識」旅遊地點,換 言之,觀光客的凝視其實是經由符號被建構出來的。
2
指出後現代的觀光客 (post-tourist) 具有以下的三大特性:(一) 經過電視、網路、虛擬實境等媒介,即可享受觀光者的凝視;(二)喜歡多樣化的觀 光項目選擇;(三)不局限於單和真實的觀光體驗。 John Urry (1990)
Page 2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認為當今觀光消費包含了大量的凝視,「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已經窄化地聚 焦在視覺感官上」,而其所凝視的內容不單是景觀方面,更包括展演出來的文 化配置。他提出的「觀光客的凝視」(tourist gaze) 理論概念,就是通過「凝 視」 (gaze) 來分析符號消費與視覺權力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觀光客的凝視」 是社會建構而成的,而凝視卻是經符號被建構出來,「凝視主體」 (gazer) 和 「被凝視對象」(gazee) 之間產生了新的社會權力關係。每一位遊客都是「符號 學家」(semioticians),當觀光客在「凝視」之時,即是在收集符號。 Urry
當「符號學家」在開發新凝視對象的同時,觀光業的生產者、大眾媒體和觀光 仲介亦會隨著凝視的期待和喜好而改變觀光產品的內容和行銷策略,如此循環 說明了「符號化」的旅遊直接影響觀光景點的商品設計和行銷策略。由是,當 今的觀光業就是建基在「觀光凝視」的消費符號上。John Urry 和 Chris Rojek 在《文化之旅》( Touring Cultures )一書中就指出「觀光活動的文化化」 ( culturalisation of tourist practices)是旅遊業的重要發展指標,這也說明 「文化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乃是大勢所趨。 二.
以歷史古蹟做觀光
九十年代開始,「文化觀光」(cultural tourism) 成為觀光業的大方向。廣義來 說,文化觀光意指把文化當作資源、產品和體驗的觀光活動。地理學家 Myriam Jansen-Verbeke 形容文化與觀光的結合是一種「共生的關係」 (symbiosis) , 認 為 文 化 是 可 被 開 發 為 觀 光 產 品 的 資 源 (Jansen-Verbeke, 1997) 。「古蹟觀光」(heritage tourism) 為文化觀光的其中一種。古蹟的生成 包含了歷史的人物和事物兩個面向,若果說文化是商品,那麼古蹟則是集歷 史、文化、傳統等文化意涵於一身的超級文化商品,是足以滿足觀光客的凝視 慾望。若能把古蹟善於利用,除了藝術欣賞價值外,它更能喚起旅客對文化傳 統的重視與珍惜,是極佳的歷史教材。Poria et al 就指出古蹟旅遊是一個包含 了歷史建築和遺跡的獨特空間,是結合人物與事件的地點,旅客可透過古蹟旅 遊了解當地的歷史意涵 (Poria et al, 2003) 。反之,古蹟亦可淪為「販賣歷史作 商業用途」的工具 (Merriman, 1991:8)。英國文化史學者 Robert Hewison(修 Page 3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森)早於 1987 年提出便提出「Heritage Industry 」(古蹟產業)這個名詞,並 嘲諷英國以古蹟作賺錢商品。 3 Urry 在《觀光客的凝視》一書的第六章「以歷 史作觀光」中,再次引用這個例子,指三十年前的英國正處於後工業時代 (post-industrialisation),傳統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最後不得不將古堡、監獄 等建築物包裝成古蹟供遊客參觀,以賺取外匯, Urry 形容此舉為「販賣祖 國」。 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轉型,文化遺產(古蹟)已成為世界各地區的 生財工具,歷史遺跡發展成另一種透過想像、回憶、鄉愁、懷舊情懷而建構出 來的觀光凝視,將商業與文化交融在一起 (Urry, 1990) 。的確,古蹟旅遊乃將 資本與歷史文化結合的文化經濟策略 (cultural economy) 。David Harvey (大 衛哈維)認為後福特時期的流動資本刺激文化差異的形成,指出不論是酒類生 意還是觀光業,一地的唯獨性或「特殊區辨標記」 (mark of distinction) 4 是確 保經濟利益的重要元素,能提昇 Bourdieu 所言的象徵資本系數 (symbolic capital) 。當今的觀光業都依循此邏輯運作,全球各城市紛紛以差異來強調其區 域獨特性,將地方特色包裝為區域文化商品作行銷,藉此建立一地的品牌 (brand),體現了 Harvey 所言的「特殊區辨標記」。 觀乎台灣近年的旅遊政策,不難發現台灣的旅遊業都是依著「特殊區辨標記」 的方向而走。 1995 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觀光業發展方向; 2002 年則打著「建構台灣本土文化特色以發展文化觀光」的旗幟,實施「一鄉 一特色」的觀光政策,旨在發掘各城鄉的原鄉特色; 2004 進一步展現其推動 旅遊業的雄心,把計畫定為「 2004 台灣觀光年」。2008-09 年間,觀光局致 力推廣旅遊與文化產業,「2008-2009 旅行台灣年」5 找來 F4 和蔡依林分別擔 任日韓、港星馬地區的代言人,6 以「建構美麗台灣」、「形塑特色台灣」作口 號,把宜蘭、鹿野、日月潭等地方塑造成富「在地傳統」的地方,又大力推廣 3
Robert Hewison. The Heritage Industry. Methuen Publishing Ltd. 1987
4
David Harvey.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iton of Culture.
5
「2008-2009 旅行台灣年」網站:http://tourtaiwanyears.net 同上。
6
Page 4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台灣懷舊」(【圖一】、【圖二】 )、「生態」、「文化學習」等特色觀光之 旅。 位於台北縣東北的平溪鄉,就是在「一鄉一特色」旅遊發展策略下被「改造」 成旅遊觀光點。平溪鄉被稱為「黑金的故鄉」(黑金即煤礦業), 7 煤礦開採始 於日據時代(明治四十年/民國前五年),其後因應礦產運輸的發展,遂於 1921 年興建平溪線鐡路,採礦的勞動人口亦相繼遷入,慢慢形成現今的平溪 村、石底村、十分、菁桐坑等聚落。台灣光復後,煤礦業漸漸沒落,人口往城 市外流。1971 年(民國六十年),平溪鄉的煤礦業正式劃上句號,平溪鄉亦回 復昔日的寧靜。直至 1987 年,政府以「創造城鄉新風貌建設計畫」作旗號,開 始打造「臺北縣平溪鄉魅力商圈」,於 1987 至 91 年間,先後完成「煤礦紀念 公園」、「菁桐車站及舊街」、「平溪礦業生活博物園」等多個發展項目。 1992 年 4 月,平溪線被台鐵選定為「觀光鐵道路線」【圖三】,自三貂嶺起至 菁桐全長約 13 公里,停靠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等六站。 8 平 溪線的沿線保留了早期的建築物和地景,再配以舊式火車和鐵路風光,營造出 富地方色彩的懷舊情懷,平溪線遂成為旅遊熱點。
7
8
平溪發展歷史:「台灣煤礦早在荷蘭時代已開採,最初由基隆地區開始。而平溪鄉 的開採則始於日據時代 (明治四十年/民國前五年),平溪庄第一代庄長潘炳燭,發 現煤礦露頭,取得採煤權,並於大正七年/民國七年,遊說了日資藤田組與台陽礦業 公司創辦人-顏雲年合資經營開採,並成立「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後改為「台陽礦 業株式會社」),平溪鄉因而進入了煤礦開採時代。大正十年/民國十年,因礦產運 輸需要,顏雲年投下鉅資完成平溪線鐵路,煤礦從此大量開採並利用鐵路運送,一時 間礦場至車站間台車道林立,吊橋、立橋橫跨溪谷,全為礦採需要下之產物與特色, 而平溪線鐵路也打開了平溪鄉對外的交通。平溪鄉因礦業的投入,人口因而蓬勃的發 展,改變了原有的聚落分佈與生活機能結構,形成現今平溪村、石底村、菁桐坑及十 分聚落。鼎盛時期鄉內約有 18 處礦坑,礦工人數計四千多人,全鄉百分之八十人口 多依賴媒礦產業維生。民國五十八年開始隨著國際媒採量增加與品質差異,在不敵國 外進口媒價下,居民逐漸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採礦工作,紛紛轉入城市工業區,平溪鄉 始恢復農村寂靜。」(資料來源:臺北縣平溪鄉公所 http://www.pingsi.tpc.gov.tw/_file/1323/SG/27905/40257.html) 同上。 Page 5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三.
菁桐 殖民符號銘刻的地景
:
菁桐村9 為平溪線鐵路的終點站 【圖四】,在煤礦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這裡的礦 工人數高達數萬人,故有「媒鄉」的稱號。日治時期,從日本而來的煤礦工人 和高級職員都居於這一帶,並留下大量日式建築物,成了菁桐的「特殊區辨標 記」。2000 年(民國 89 年),台灣政府開始在菁桐進行一連串的觀光產業規 劃,並以「將台灣日治時代遺跡整合包裝」作為其發展策略。10 綜觀台灣的官 方旅遊刊物及資訊網,不難發現平溪線或菁桐都是以「懷舊」作賣點,當中包 括:「戀戀鐵道行平溪線.懷舊風情的台灣之旅」(【圖五】、【圖六】)、 「 CK124 蒸汽老火車.平溪新遊程向日本旅客招手」(【圖七】、【圖 八】)。」另外,官方推介的菁桐一日遊亦是以「懷舊礦業文化之旅」作宣傳 重點(【圖九】、【圖十】),其觀光路線如下【圖十一】11: 菁桐火車站(日式木造火車站) → 菁桐礦業生活館 → 石底大斜坑遺址 / 選洗煤場/降煤櫃 → 午餐 → 藍染體驗 DIY → 太子賓館(台陽俱樂部) → 日式宿舍區 → 青桐煤礦 → 探訪基隆河源頭 推介的八個景點當中,菁桐火車站、太子賓館、日式宿舍區都是殖民時期的日 式建設產物,極富殖民霸權的象徵意義。1895 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正式 進入日治時代 12,日本以其明治維新 (Meiji Restoration) 13 的經驗在台灣展開 現代化的建設,當中包括鐵路建設 【圖十二】。日本帶領台灣走進文明時代, 鐵路和火車既是現代化的象徵,也是殖民統治的權力表徵,象徵「大日帝國在 台灣」。「菁桐火車站」建於 1929 年(【圖十三】、【圖十四】),是平溪支 9
筆者曽於 2010 年 2 月 8 日到訪菁桐,參考資料:
http://www.flickr.com/photos/irispscheung/sets/72157623390120174/detail/
10
「2008-09 旅行台灣灣年工作計畫」,網站:
http://tourtaiwanyears.net/images/2203.pdf 11
菁桐商圈懷舊礦業文化之旅,網站:
http://www.pingshi.com.tw/recommend.aspx?id=3 12 1895 1945
台灣日治時期為 年至 年之間台灣被日本殖民管轄的時期,基於各種不同 的觀點,也有人解讀為日本時代、日據時代、日本統治時期或是日本殖民時期。(資 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 ) 明治維新是指 19 世紀末日本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 代化改革運動。(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 )
13
Page 6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線的終點站,乃保存得最完整的日式木造車站,車站外觀或內部陳設皆保留了 原有風貌。「太子賓館」昔日為台陽礦業的俱樂部, 1922 年,日本昭和大太子 親臨金瓜石一帶視察礦業,台陽礦業家族遂興建此賓館作招待之用。太子賓館 依照當時日本皇室行館的格局設計,內有十數間房間。太子寢室的床柱分別以 黑檀木和櫻花木建成,當中的櫻花木具日本代表性,彰顯日本皇室的尊榮。至 於「日式宿舍區」,則是指於 1925 至 1940 年間興建的十多楝建築群,原為礦 場日籍高級職員的員工宿舍(【圖十五】、【圖十六】),建築依高級日式住 宅設計而成。每楝宿舍均有其個別名稱,由日本人命名,當中包括「北海 道」、「東京」、「皇宮」等。2001 年,菁桐火車站和日式宿舍區雙雙入選台 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2003 年更被列為縣定古蹟。 火車站附近的菁桐老街是旅客必到的景點 【圖十七】,昔日被日本人稱為「菁 桐坑銀座」,現為商業街區。街道上盡是富懷舊味的日式店子,當中包括楊家 雞卷、元氣早餐店、市場赤肉羹、超級矸仔店雞卷。除了店子的外觀外,這裡 的觀光經營模式也十分日本化,鐡路文物館、車站印章、舊式郵筒、木製名信 片、許願竹筒,滿滿日本味的街道讓旅客猶如置身日本(【圖十八】、【圖十 九】、【圖二十】)。現為台灣鄉土劇的熱門拍攝場景。 四.
後殖民的懷舊想像
菁桐經歷了日治時代的殖民重寫,記錄了日治時期的殖民空間符號,變成殖民 文化涉的場域,直到今天還是殖民痕跡處處。台灣政府以日本古蹟及文化遺產 作賣點,並以「懷舊」作招徠,對這個充滿日治殖民符號的地方來說,懷舊情 懷反而突顯其「後殖民觀光」的荒謬和諷剌性。這裡說的「懷舊」,乃建基於 日治的歷史上,日治時代已過去,現時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卻又繼續愛恨交纏 (殖民關係、日軍侵華的反日情緒、哈日情懷等)。面對昔日的殖民者日本, 台灣人根本無法取得一種同質的身份認同和集體回憶,更遑論來自世界各地的 旅客?旅客該如何理解這種「懷舊」情懷?又,旅客究竟在懷什麼舊? 以 Homi K. Bhabha 的後殖理論或可進一步分析此「後殖民觀光」背後的文化 意涵。首先,Bhabha 認為後殖民的場域並非一個固定實體,當中的國族認同 Page 7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亦非固定常態,所謂的認同是以多元和流動的方式不斷演變 和建構出來的,故沒有正統和一致性可言。以 Benedict Anderson 的理論來解 說,此乃想像的共同體 (imagined community)。由是,後殖民空間的古蹟與文 化認同之間根本沒有相關性,故無法透過古蹟本身來找回該地方的歷史、社會 和相關記憶,亦即是說,共同擁有的過去和集體回憶根本並不存在。Bhabha 亦 提到後殖民空間的不穩定性,當中的矛盾 (ambivalence) 與擬仿 (mimicry) 產 生了文化混雜 (hybridity) 的現象。事實上,台灣政府就是利用此文化翻譯的縫 隙 (interstice),生產出菁桐這個文化混雜的空間出來:菁桐火車站似是日本和 台灣共同擁有的古蹟;老街的「日式商店」和經營手法是對日本的擬仿。台灣 旅遊的宣傳刊物銷定日本旅客為目標,以日文撰寫宣傳文案【圖二十一】,邀 請日本旅客到台灣一同「懷舊」,又以「CK124 蒸汽老火車.平溪新遊程向日 本旅客招手」向日本旅客作招徠【圖七】,實行以兩地文化相近作賣點,此舉 似在刻意強調過往的殖民關係。綜觀而言,台灣政府意圖把菁桐建構成一個想 像式的文化雜揉景觀,「地景是一種文化想像,一種以圖象再現、結構或象徵 環境的方式。」(Daniels and Cosgrove, 1988:1)。14 夏鑄九 (2000) 便曾指出台 灣在生產異國情調的景觀,並以殖民現代性 (colonial modernity) 作展示與觀看 的對象。 (national identity)
全球化的「混淆特色」正好給予台灣雜揉的借口。在全球化的幌子下,全球性 與當地文化變得難以區分,自身與他身之差異亦逐漸模糊,本土與異地的界線 亦告瓦解。「想像」成為個人與世界的協調方式。全球化下的「懷舊」將歷史 建構成「想像的記憶」,強調真實與虛假融合的模糊經驗,旨在生產一種「沒 有記憶」的感性懷舊情緒。在後殖民地以懷舊作賣點,說穿了,還不過是一種 操弄、一種市場戰術,硬把懷舊以鑲嵌性 (embeddedness) 的概念跟觀光結合 起來 (Oliver and Jenkins, 2003),包裝成具吸引力的文化商品。
14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台北:左岸文化, 2006 年。頁 25。 Page 8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如 Fredrick Jameson (詹明信)所言:「後現代主義和商品化緊緊聯繫在一 起」, 15 他認為古蹟旅遊不過是透過表面化的流行意象來「尋找」歷史16 。 Silverstone 謂 當 今 的 文 化 消 費 過 程 包 括 六 個 步 驟 : 商 品 化 (commmodification) 、 想像 (imagination) 、挪用 (appropriation) 、對象化 (objectification) 、收編 (incorporation)及轉向 (conversion),17 菁桐便是以後 現代的消費規劃模式來包裝商品:對歷史或文化再詮釋、懷舊、拼貼。懷舊是 情緒,古蹟是道具,藉此生產出一個如 Foucault 所言的「異質空間」 (heterotopias)。Foucault 試圖以在/不在、真實/虛構的對立關係來理解真實 與想像基地的空間性,他認為「異質地方最常和時間的片斷相連」,它們對異 質時間 (heterochronies) 開放;當人們與傳統時間徹底決裂時,異質地方便開 始全力運作 (Foucault, 1986) 。 18 在這個空間呈現的古蹟只是大型景觀 (spectacle) 的其中一件道具,歷史給抽空後,古蹟不再是「真實歷史」的載 體,再沒有實質的歷史意義可言。此類古蹟不過是賣弄懷舊情懷的商品,即 Mitchell 所言的商品化地景 (commodified landscape) ,乃供遊客駐足拍照的地 景而已 (Mitchell, 1998)。 五.
總結
全球旅遊業的生產與消費模式都往後福特的方向移動,產品由消費者而非生產 者導向。當觀光客在尋找新的凝視對象的同時,觀光業的生產者亦會隨著凝視 的期待和喜好而改變觀光產品的內容和行銷策略,以回應市場的需要。各國及 城市紛紛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古蹟」作商品,以迎合觀光者的喜好。在這個後 現代消費年代,古蹟只是消費符號,是沒有歷史載體的「被凝視物」【圖二十 二】。
15
Fredric Jameson.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 apitalism. New Left Review, I/146, July-August 1984
16
同上。 朱婉寧。《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研究所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2005 年。
17
18
Michel Foucault. Of Other Spaces. 1967
Page 9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以菁桐為例,觀光客參觀古蹟的目的並不是要瞻仰日治的殖民痕跡,亦不是要 反思其中殖民歷史和意義,他們並非旨在尋找科學性的歷史證據。在觀光客凝 視下,殖民空間的特色古蹟只是感性的消費符號,踫上「懷舊」的因子,鄉愁 和懷舊情緒都通過想像被建構出來了,然後,繼續凝視、繼續消費。說穿了, 古蹟旅遊只是一項商業經營,以懷舊作手段,古蹟作道具,情況就如三十年前 的英國一樣:販賣歷史。
【圖一】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08-2009 旅行台灣年」網站 http://tourtaiwanyears.net/main4-1-1.htm
Page 10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二】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08-2009 旅行台灣年」網站 http://tourtaiwanyears.net/main4-1-1.htm
Page 11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三】 資料來源:平溪鄉魅力商圈「悠活平溪」網站。http://www.pingshi.com.tw
【圖四】 資料來源:平溪鄉魅力商圈網站。http://www.pingshi.com.tw Page 12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五】 資料來源:《台灣觀光》雙月刊第 512 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觀光協會出版。 。2009 年 7-8 月,頁 8。http://www.tva.org.tw/list_publication.php
Page 13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六】 資料來源:《台灣觀光》雙月刊第 512 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觀光協會出版。 。2009 年 7-8 月,頁 10。http://www.tva.org.tw/list_publication.php
Page 14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七】CK124 資料來源:《台灣觀光》雙月刊第 504 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觀光協會出版。 2008 年 3-4 月。http://www.tva.org.tw/list_publication.php
Page 15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八】 資料來源:《台灣觀光》雙月刊第 504 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觀光協會出版。 2008 年 3-4 月。http://www.tva.org.tw/list_publication.php
【圖九】 資料來源:平溪鄉魅力商圈「悠活平溪」網站。
http://www.pingshi.com.tw/newsinfo.aspx?id=66
Page 16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十】 資料來源:平溪鄉魅力商圈「悠活平溪」網站
http://www.pingshi.com.tw/recommend.aspx?id=3
Page 17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十一】 資料來源:平溪鄉魅力商圈「悠活平溪」網站 http://www.pingshi.com.tw/landscape.aspx?id=8
Page 18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十二】 資料來源:「臺灣鐵道線 路圖」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 /jw!0MHaLBiGER8APa4dyls/article?mid=3417
Page 19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十三】
【圖十四】
Page 20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十五】
【圖十六】
Page 21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十七】
【圖十八】 Page 22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十九】
【圖二十】
Page 23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二十一】 Page 24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圖二十二】
Page 25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Urry, John.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1990 ----------. Consuming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1995 John Urry, and Chris Rojek.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 Routledge. 1997 Harvey, David.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in his Spaces of Capital (pp. 394-411).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Mitchell, C.J.A., 1998. Entrepreneurialism, commodification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a model of post-modern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4, 273–286 Michael C. Hall, and Hazel Tucker, eds. Tourism and Postcolonialism: Contested Discourses, Identities and Representations. Routledge. 2004 Bobert Hewison. The Heritage Industry. London: Methuen Publishing. 1987 Jerome de Groot. Consuming History: Historians and Heritage in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Routledge. 2008 John Frow. Time and Commodity Culture: Essays on Cultural Theory and Postmodern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8. Bob Mckercher, and Hilary du Cros. 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 Routledge. 2002 Russell Staiff. 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 whose agenda?.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Fredric Jameson.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Post-Contemporary Interventions).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The Cultural Turn: Selected Writings on the Postmodern, 19831998 (Radical Thinkers). Verso. 2009.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he Body, In Theory: Histories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 Volume 10).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Routledge. 2004.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Vintage. 1979. Page 26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Stuart Hall,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6. ----------..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Culture, Media and Identities Series). Sage Publications & Open University. 1997. Tim Edensor. National Identity, Popular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Berg Publishers. 2002. Michel Foucault. “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 16: 1 (spring): 22-7. 1986
顏亮一。《記憶與地景:2005-2009 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2009 年 12 月。 林徐達。《後殖民台灣的懷舊想像與文化身分操作》,收於《 思想 14:台灣的 日本症候群》第 14 期(頁 111-137),思想編輯委員會編著,台灣:聯經 出版。2010 年 1 月。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台北:左岸文化,2006 年。
Peter Lyth. Selling history in an age of industrial decline: heritage tourism in Robin Hood county. 2006.
蔣岳坤。《旅遊消費的符號建構:以鐵路平溪線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 科學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賀雯萱。《從生態博物館概念探討台北縣平溪鄉菁桐村礦業景觀路徑經驗之展 示架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朱婉寧。《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2005 年。 ----------《文化、觀光、國族、認同──論台灣以文化觀光為方式進行的認同 活動》。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論文。2004 年。 余雯親、張長義。《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社區 為例》。《華岡地理學報》第二十期:59-76 。2007 年。 陳衍秀。《帝國之眼中的國境之南:台灣鐵道名所案內中的本島風景》。《文 化研究月報》第十二期。2002 年 11 月。
Page 27 of 28
販賣歷史:古蹟文化觀光與後殖民懷舊想像──以台灣菁桐為例
台灣觀光資訊網(http://www.taiwan.net.tw ) 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http://www.tourism.tpc.gov.tw ) 平溪悠活村品牌商圈 (http://www.pingshi.com.tw ) 平溪鄉公所(http://www.pingsi.tpc.gov.tw ) 菁桐礦業生活館(http://www.jingtong.com.tw ) 台北縣形象商圈,臺北縣政府 (http://www.shoppingareas.tpc.gov.tw )
Page 28 of 28